top of page
认识客家历史与文化
刘义章博士

 

 

一、「客家认同(客家人身份)」问题

     「客家认同」一直是客家人关注的课题,最早可上溯到十七世纪末(三百多年前)清政府的「复界」政策。康熙初年,以台湾为抗清复明基地的郑氏政权消亡后,清廷出于国境安全和经济利益包括税收的考虑,乃以优惠政策鼓励嘉应州(在今梅州市境内)人士迁徙至珠江三角洲包括新安县(含香港地区)开垦定居。移垦到该地的嘉应州人士以方言、生活习俗与土著广府人相异,故被称为「客家」。这些与广府人毗邻的「新移民」即以「客家」自称。后来他们把这原是「他称」的称谓传回嘉应州,当地人逐渐就以「客家」自称。

 

 

     现存最早论述「客家人身份」问题的文献是惠州丰湖书院徐旭曾为诸生讲解 “土、客之别”而留存下来的《丰湖杂记》(1808年)。徐旭曾是增城客家人;他详述客家语言和风俗习惯与中原人士者相似,认为客家人乃从中原南迁汉人的后裔。十九世纪来华宣教士注意到客家人的文化特征,发觉无论是方言、男女分工或日常生活习惯都异于广府和潮州人士,他们尤其对客家妇女不缠足和克苦耐劳的性格印象深刻。1907年出版的《广东乡土地理教科书》有「客家非粤种、也非汉种」之说。1920年出版的英文《世界地理》更把客家人说成是 「蛮族」。 这些错误和歧视论点促使客家学者起而著述驳斥之。各地客家人发起成立团体,希望通过社团组织的努力,使客家人的汉人身份获得认同。

 

     1971年,香港崇正总会庆祝成立50周年,广邀世界各地49个客家社团约250位代表参加金禧纪念庆典。这次盛会凝聚了世界各地客家人,董其事者成立「世界客属总会」(「世客」),以延续、发扬这次象征世界客家人团结精神的金禧大会,并议决日后定期举行恳亲大会。

 

     世界客属总会总部设于台北,宗旨为︰「宣扬客家精神、加强属人团结、凝聚属人力量。推动并传达全球客属人士的工商业和文化活动。使各地客属人士能进一步了解和团结,使客家人的优良传统—果敢、刚毅、刻苦耐劳的精神,在全世界形成一股受人尊重的组织力量。」「世客」是全世界客家人的总组织,负责筹办历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迄今已召开了近三十届。「世客」亦发起筹办 「世界客属城市领袖会议」,为世界客属城市精英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以共商客家人福祉和有关事业;它与香港崇正总会合办2004年首届和2005年会议,对推动全球客家人团结起了积极作用。

 

     海内、外客家人关注客家语言、历史和文化的存续,他们对客家人身份尤其珍惜。1994年世界客属恳亲大会首度在客家原乡召开,数以千计客家乡亲聚首客都梅州。他们怀着兴奋的心情与会,既目睹祖国的发展、又能在故乡祭祖,大家都感到极大的满足。 海外客家人从事工商业者为数不少,大陆各级政府重视定期举行的「世界客属恳亲大会」,视之为吸引海外客家侨胞回国考察、观光和投资的良好机遇。在台湾的客家人也从过去「隐性」走出前台。近年来,多个县市成立的客家事务委员会以及2001年成立的行政院客家委员会,乃公共资源响应客家人 「还我母语」和传承客家文化的诉求。客家委员会召开「全球客家文化会议」,为全球各地客家人就如何传承、弘扬客家文化提供交流的平台,同时让客家乡亲联谊、建立网络。今天,「客家认同」已不再是一个问题了;客家人和中华民族兄弟族群以及方言群继续一道为振兴中华而并肩打拼。

 

二、客家福音运动的缘起和初期发展

     今天,闽、粤、赣三省接壤地被称为客家人原乡;原乡以外的广西、四川和台湾等省以及南洋、南非、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等海外地区也居住了大量客家人。根据一个统计,全球客家人数约有7千万。本文就基督信仰在客家人当中传播的早期历史和客家福音运动现况作一简介。

 

     基督教与客家相遇于19世纪30年代。 首先在客家人当中传教的是来自欧洲的郭士立牧师(Rev. Karl Friederich August Gutzlaff, 1803-1851)。郭士立为德意志普鲁士邦人,1823年于柏林传道学院毕业,旋往鹿特丹荷兰传道学院深造。他在首途亚洲宣教工场前夕,曾拜访刚从中国宣教禾场返英述职的马礼逊牧师(Rev. Robert Morrison)。由于受到后者的影响,他萌发向华人传福音的心愿。1827年他被荷兰传道会差往荷属东印度的爪哇岛。翌年他脱离荷兰传道会成为自由传道人,以专注于向华人传福音事业。他在爪哇岛的巴达维亚城(Batavia,今雅加达)传道时,受到伦敦传道会教士麦都思(Rev. Walter Henry Medhurst, 1796-1857)「游行布道」思想的影响。 1831-1833年间,他曾三次在中国沿海游历和派发福音单张。当时清政府仍行禁教政策,他只能在马来亚半岛和附近南洋一带的中国移民群体中传福音,其间学晓闽南语、潮州话、广州话和客家话等方言。

 

     郭士立后来从南洋先迁居澳门,鸦片战争结束翌年再迁香港;并被英国的香港殖民地政府任命为首位抚华道。 他当时目睹传福音的禾场广大,乃分别致函德意志「三巴传道会」:巴色传道会(The Evangelical Missionary Society of Basel)、巴勉传道会(The Rhenish Missionary Society at Barman)和巴陵传道会(The Berlin Missionary Society),呼吁「三巴会」差派教士来华传道。他在信函中「力言广东之客属地区可发展教务,深为瑞士巴色城德、瑞二国诸教友所立差会赞许。」 众教会随即响应其呼吁,派遣教士东来。其中,巴色会和巴勉会教士分别专门在客家话和广府话地区传道,巴陵会教士则同时在两地传福音。 1844年郭牧师在香港成立福汉会(Chinese Union,取「欲汉人信道而得福」之义),向华人社会基层传道,对象以客家人为主。

 

     巴色会其后专注于客家地区福音工作,早期宣教士有韩山明牧师 (Rev. Theodore Hamberg, 1819-1854)和黎力基牧师(Rev. Rudolph Lechler, 1824-1908)两位。在他们的努力下,福音开始在粤东客家人当中传播。韩山明牧师在传福音时结识了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广东花县今花都市客家人)族弟洪仁玕。1852年,洪仁玕开始从韩山明牧师学道,师徒两人成为莫逆之交。韩牧师撰着了史上首册有关太平天国早期历史,所根据的主要数据即为他与洪仁玕的访谈记录。 随韩山明牧师学道的客家基督徒、与洪仁玕一起参加太平军的李正高成为第一位客家牧师。 洪仁玕同时吸收韩牧师所传授西方国富民强之道。他后来他撰成《资政新篇》,成为中国追求现代化百年梦的首个重要蓝本。

 

     医疗宣教 基督教巴色差会宣教士先后在香港、宝安、东莞、粤东和台湾等客家地区传福音,同时致力于医疗、教育和社会救助等事业。1924年巴色会在中国实行自传、自养和自立,并改名为「中华基督教崇真会」,取义「崇拜真神、崇尚真道」。「据1948年老隆崇真总会统计:本会在大陆广东共有25区(会),167支会及宣道所。会友人数19,678人。」巴色会(崇真会)在客家地区兴办医院和诊所,先后于1893年、1907年创立梅县德济医院(今梅县黄塘医院)和河源仁济医院。此外,还为孤苦无依的失明女孩设立盲女院,并教以缝纫等手艺。1950年代以后,崇真会继续在香港动医疗等慈惠工作,为二战后百废待举的香港社会提供亟需而迫切的社会救济服务。

 

2教育事业

     巴色會宣教士很早就措意於客家人的教育問題。他們編撰客語讀本作為教導客家人的课本,大大提升客家人文化水平。在香港,1862年黎力基师母于救恩堂开办西营盘女校,名为巴色义学,「以客语授课,则本堂亦客族教会女学之发祥地。」迄1946年,巴色会(崇真会)在广东省东江、梅江和珠江地区办有学校30所。包括:初级小学5间(分布于葵涌、公庄、安流、老田和大布坪)、完全小学21间(分布于深水埔、浪口、永安村、古竹、麻陂、河湾、河源、锦口、和平、老隆、篮口、鹤市、默林、元坑、五华、水寨、泽下、嵩头、岐岭、坪塘、梅县)、中学3间(梅县乐育中学和古竹乐道中学,同时办高、初中部;五华乐贤中学,初中部),以及神学院1间。学生人数3,962人(包括女生676人),教师144人。由于乐育中学设有德文科,间接又为中国培养许多医科和工程科人才。今天,香港崇真会办有中学6间、小学4间、幼儿园7间和幼儿中心1间,分布于香港岛、九龙和新界各区。

 

三、客家原乡基督教会培训事工计划

    位于香港长洲的建道神学院设有中国文化研究系,宗旨是让同学在学院接受装备时,除了学习圣经和神学等学科外,也能掌握中国文化和历史知识。中国文化研究系自2010-2011学年始,开设了「中华族群与基督教课程」。该课程的设计包括两个部分:课堂讲授和原乡实地考察;首个科目即为「客家文化、客家社群与教会」。2010年12月「中华族群与基督教课程」顾问田庆先先生、建道神学院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郭伟联博士、助理主任梅璧珠姑娘和笔者率领修读「客家文化、客家社群与教会」科目的同学,前赴客家原乡从事实地学习考察时。通过与原乡客家教会访问和交流,我们发觉当地信徒领袖和教牧人员对培训有很大和迫切的需要。

 

     于是,我们就如何协助客家原乡基督教会策划培训课程而进行商议。田庆先先生很关心家乡梅州市客家人的信主情况,盼能得到梅州市宗教局的接纳和支持,从而响应当地教会对年青教牧同工、义工及信徒培训等方面的需要。2011年2月笔者邀约数字关心客家传福音的人士交换意见,共同探讨协助原乡基督教会为教牧和信徒领袖开办培训课程的可行性以及如何进行。

 

     会上大家同意尝试在当地举办教牧同工培训班、义工培训班及同工退修会等培训事工;并参考梅州市兴宁和河源市培训中心的经验。培训内容包括讲道(如何撰写讲章)、牧养及关怀等课题。同时,尝试举办教牧同工退修营,让当地堂点教牧之间有交流机会;配合当地教会需要设计培训课程内容,招集一些对国内有负担的神学生或教牧协助培训工作。会议上曾讨论及培训课程内容,包括每科需要的导师人数和每次培训多少科目;亦提及需要一个牧者长期担负与当地教会联系和跟进事工发展。

 

        会上建议与会部分成员前赴梅州拜访当地教会领袖以及宗教局领导:交换有关举办培训班或中心的可行性、规划培训课程及退修会的细节。当大家实地了解当地教牧同工、义工所需的培训课程后,安排撰写培训课程及退修会具体内容;然后着手安排培训事工和设计课程内容、招募培训人员等。同时,在香港物色堂会作长期关顾与支持,这有助于定期关顾梅州市当地堂会之需要。

 

     按照这个共识,罗祖澄牧师、曾琼英牧师、田庆先先生和逼着于2011年5月初前赴梅州,和当地基督教会领袖和教牧同工就成立培训中心交换意见。在两天的行程中,印证了我们在2010年12月的观察:梅州市基督教会的教牧同工表达了成立培训中心的需要性和迫切性。我们把香港同工的角色定位于从旁协助与在被咨询时提供建议。为了更好地协助计划中要成立的梅州市基督教会教牧培训中心,田庆先弟兄、曾牧师和一位应届毕业神学生于2011年6月中旬前赴广东省揭阳市基督教培训中心访问,目的是向该中心的教学前辈请教,从而借鉴该中心的宝贵经验。培训中心初步构思为:先开设一年制课程并计划日后发展成二年制,聘请一位专职人员统筹中心行政事务,另外聘请两位专任驻院教师。

 

     因着上帝的恩典,客家原乡培训事工的意念开始酝酿后一年多以来,经过牧长和弟兄姊妹一同祷告和商议,培训将先以专为教牧、传道人员和义工而开办的退修营会作为开端。在梅州市大埔县基督教两会的支持下,「梅州市大埔县同工退修会」已顺利于2012年7月16-17日假大埔县基督教两会举行,为大埔县基督教两会一共八个堂点的教牧同工提供退修和互相交流的机会。

 

四、台湾客家福音运动

     台湾的客家人教会——台湾崇真真会会友并不限于客家人,客家籍弟兄姊妹比例大概占教友人数的一半。2010年11站台湾崇真堂联会正名为台湾崇真会;笔者应邀参加了假桃园县龙潭学校礼堂举行的正名典礼,并初步知悉客家信徒在崇真会会友的人数比例。以笔者于2011年5月中旬应邀访问的基督教崇真会平镇堂为例,该教堂会友当中客家人所占比例约少于三分之一。客家福音运动近年在台湾也蓬勃地发展。为了福音较有效地在客家族群当中传播,台湾客家福音协会和当地客家教会于2000年创办了迄今仍是全球唯一以客家为名的神学院——客家宣教神学院(「客神」),培训能用客语传福音的教牧同工。「客神」照顾和配合台湾客家人主要操两种客方言:即「海陆腔」(源自广东省惠州府海、陆丰两县)和「四县腔」(源自广东省嘉应州梅县、兴宁县、蕉岭县和平远县),在开设客方言的课程两者兼顾,让神学生可以选修其一。此外,为了推动客家族群信耶稣人数的「十年倍加运动」是台湾客家教会近年比较着重的事工。台湾客家福音协会联同台湾崇真会是「十年倍加运动」主要推手,目的是在十年内把客家人信耶稣的人数比例从千分之三倍加至千分之六。「十年倍加运动」今年已经踏进第九年,在众教会的努力下,信徒人数比例有所增加。 哈利路亚!赞美 父神上帝!

 

     「客神」正在筹建永久校舍,建校基金暂定为一亿元台币。由于建校工程得到全台湾客家教会和台湾客家福音协会以及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客家信徒的代祷和支持,迄2012年5月建校基金已筹得5千5百多万元。义务兼任院长温永生牧师和师母连续三年远赴位于美国东、西岸和中西部等多个城市传递客家福音异象,为全球客家福音运动推向新的高点。

 

五、信仰与迁徙:福音在北婆罗洲客家人中的传播

     十九世纪下半叶,闽粤移民大军出洋谋生,其中包括不少客家基督徒。随着他们从原乡迁徙至南洋包括婆罗洲(客家人称为般鸟,即Borneo的客语发音),客家信徒群体在今天东马来西亚的砂拉越和沙巴二州(旧北婆罗洲)逐渐形成。今天,沙巴州已成为全球客家人信耶稣比例最高的地区,信徒人数超过百分之二十。当地客家教会仍沿用客家教会巴色会名称。沙巴州客家教会很兴旺,兴办了全球最大的客家神学院。我们期待马来西亚沙巴州客家教会成为本世纪全球客家福音运动的中流砥柱,预期将会发挥其在传播福音的雄厚力量。由全球客家福音协会主办的「2013年爱客家、得客家:2013年全球客家福音大会」即于今年9月19-22日在砂拉越州首府古晋市召开。 这将是第三届全球客家福音大会。

 

     这里介绍砂拉越美里福音堂(Miri Gospel Chapel),以作为福音向海外客家人传播的例子。美里福音堂开始时是一所客家福音堂,后来发展成多元语言而注重差传的教会。 1963年,澳洲宣教士金福泉牧师 (rev.珀西国王,1911年-2005年) 和师母田康仁 (主人莉迪亚绿地,1911年-2005年) 来到砂拉越美里宣教并成立福音堂。金牧师18岁响应上帝召命立志到中国传福音。他于1937年神学院毕业后加入中国内地会被差至四川宣教。他在四川宣教时曾踏足西藏期间学会普通话和四川话。1938年和来自加拿大的女宣教士田康仁在成都结婚 1940年回到澳洲。从1954年迄1972年金牧师伉俪前赴往东南亚宣教。他为了向当地客家人传福音又学会客语。今天,美里福音堂已发展成合共有14个堂会的教会,会友1,500人,另有儿童700名 ; 并且已从客家方言教会演变成今天以华语为主要教会用语。美里福音堂为了向接受英语教育的人士和原住民传福音又先后增加英语堂崇拜和原住民教育事工。

 

     美里福音堂现已发展成为积极于差传的教会,这也因福音堂原是从差传异像开始。当年,金福泉牧师伉俪因为遵承耶稣基督将福音传到地极的大使命,远至南洋拓荒,传扬福音、建立教会。其后菲律宾灵惠堂差派刘裕汉牧师夫妇前赴美里福音堂牧会(1970-1973),「刘裕汉牧师夫妇离开后,有数字从西马卫理公会及其它宗派的传道人前来牧养教会。…美里福音堂此时依然是差传的受益者,还未正式开始作差传的工作。作差传的教会基本都是从受益到给予。受益是过程,给予是目标。」 基于「给予」这个信念,教会于1980年成立差传部。当时只有一个堂会(即美里福音堂母堂),崇拜人数大约120人左右。「翌年就举办了首届的差传年会,讲员为[灵惠堂]许书楚长老。当时教会一半以上的会众是学生,...领袖们就凭一颗单纯的信心,为那一年差传年会订下了信心认献的目标为马币一万元。那时候的一万元对信徒而言,是极大的数目。可是就凭当时单纯的信心,上帝行神迹,那一次的奉献达到了马币两万元。从此就揭开了美里福音堂参与普世宣教的序幕。」 今天,美里福音堂已发展成为一间「差传的教会」。「随着宣教情,布道热继续升温,教会不断地,也不能停止的思考和反思如何把宣教作得更好。结果产生了不少相关的行动。2000年教会开始了英文堂,宗旨之一则能兴起更多[接受]英文教育的肢体作跨文化福音的工作。2004年成立本国原住民的补习学校,目的之一也就是培育有潜能的原住民,将来成为上帝全职的仆人。为加深弟兄姊妹的宣教意识与体验,本会每一年都办国内外宣教队,次数也不断地增加;目前本会已计划于2007年差遣14队宣教队出去。」

 

六、「全球客家福音协会」的异象

     客家教会对同胞特别是客家人信耶稣的心越发火热,为了更好地推动客家福音运动,使分布在全世界的客家人能听闻福音,于是有「全球客家福音协会」的成立。由崇真会和巴色会众教会发起和组织的「全球客家福音协会」, 宗旨是:「联结关心全球客家宣教同道,共同携手传扬基督耶稣福音;积极引领各地客属同胞归主,齐心努力完成普世宣教使命。」「全球客家福音协会」由香港、台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美国等地区和国家客家教会共同组织而成,会址现设香港。会长为香港崇真会总牧罗祖澄牧师,总干事为沙巴州基督教巴色会邬天辉牧师。

 

     第二届「全球客家福音协会」于2011年9月17-20日在印度尼西亚西加里曼丹省坤甸市(Pontianak)召开第二届客家福音会议,主题定为:「为我骨肉之亲」。会议目的是探讨如何更有果效地向全球七千万客家人传播福音:「得着客家、传到地极。」大会讲员是台湾基督教崇真会平镇堂主任牧师、台湾客家宣教神学院义务院长温永生博士,温牧师分别以「认同客家、得着客家」和「委身宣教、传到地极」为题作了两次专题演讲。参加这次客家福音会议者有253人,分别来自台湾(36人)、沙巴(86人)、澳洲(2人)、古晋(13人)、香港(11人)、新加坡(11人)、印度尼西亚(94人)。

 

     数百年前华人远徙南洋诸岛从事开垦而成就斐然,其中于婆罗洲坤甸拓荒的梅县人罗芳伯(1738-1795)乃无数坚毅果敢垦荒者之一。华侨华人世世代代在南洋生息,他们为当地社会经济作出了贡献。可是,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印度尼西亚政府关闭所有华文学校和华文报馆。 今天除了爪哇岛的三宝垄(Semarang)、泗水(Surabaya)和苏门答腊岛的棉兰(Medan)等少数地区以外,五十岁以下华人几乎都不懂说华语,他们一般只会说印度尼西亚话和英语。1998年5月爆发反华暴动,华人备受蹂躏,惨烈情况震惊世界。苏哈托下台、瓦希德继任总统后,「印度尼西亚政府根据多元化的方针,调整对华人政策,恢复中华文化的地位,华语华文运用的范围逐渐扩大,在华文媒体方面受众层面逐渐增加。」 印度尼西亚华人地位因而重新得以提升,华文学校复办(兴办三语——华语、印度尼西亚语和英语学校),华语文教育得以恢复。「今天的印度尼西亚,学习华文的风气兴旺蓬勃,许多印度尼西亚人也加入学习的行列,因为通谙华文能带给他们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与前途。」 出席坤甸客家福音会议让笔者深感福音要在印度尼西亚华人当中传播,首先得了解华人所拥有的「双重多元」文化:印度尼西亚文化和华人文化,而后者包括潮州、客家、闽南和广府等族群次文化。诚然,融入印度尼西亚当地主流社会乃华人必由之路。然而华人所传承的中华文化仍然有相当生命力。随着中国经济不断迅速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多人包括海外华人在内纷纷热衷于学习华语,他们把自己子弟送到中国学习中华文化和语言。 东南亚华人包括印度尼西亚华人生活于多元文化社会氛围,他们要适应所在国的土著文化,同时传承因迁徙海外几代甚至十几代而所经历的种种文化变迁。

 

七、结语

福音在客家人当中传播近170年以来的历史和现况有待深入、全面探讨和研究,本文只是一个初步尝试。今天全球客家人约有七千万,信主的比例较华人平均的为低。过去数十年,客家教会关注如何加强向客家人传福音,成立全球客家福音协会以促进客家福音事工。台湾客家福音协会近十年就发起「倍加运动」:目的是在十年内,将客家人信主的比例从百分之三倍加至百分之六。马来西亚沙巴州是全球客家基督徒无论按人口比例或信主人数都是最高和最多的地区。笔者期盼全球其他地区向客家人传福音的圣工和台湾、沙巴看齐,全力以赴遵行主耶稣所嘱咐我们的大使命:把福音传到地极,包括每一个客家人的角落。

 

 

© 2014 by Global Hakka Evangelism. Proudly created with c2media

bottom of page